无线电是指在所有自由空间(包括空气和真空)传播的电磁波,是其中的一个有限频带,上限频率在3THz(太赫兹),下限频率较不统一, 在各种射频规范书, 常见的有3KHz~3THz(ITU-国际电信联盟规定),9KHz~3THz,10KHz~3THz。
发展历程
电磁波的发现
19世纪60年代,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理论,并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,可惜他英年早逝,只活了48岁,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推测的正确性。
1887年,年仅29岁的德国人赫兹首先发现并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。赫兹的重大发现,不但为无线电通信创造了条件,而且确定电磁波和光波一样,具有反射、折射和偏振等性质,验证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一种电磁波的理论推测。
赫兹发现,电磁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墙壁,不过遇到大而薄的金属片便被阻挡住了。他还测定了电磁波的波长,并计算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,发现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一样快。现在我们常说的无线电波、红外线、可见光、紫外线、X射线、γ射线都是电磁波。
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,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物理学和数学的一些概念,如“赫兹波”、 “赫兹”、“矢量”、 “赫兹函数”等,并采用“赫兹”作为频率的单位。
无线电的发明
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( 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,1874-1937)成功进行了以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实验,次年即前往英国申请专利。他于1897年成立“无线电报及电信有限公司”( WirelessTelegraph&Signal Co.,Ltd.,1900年改名为Marconi's WirelessTelegraph Co.,Ltd.),1899年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英法之间的无线电通信。1901年12月又在加拿大用风筝牵引天线,成功接收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报,这一试验成功的消息轰动世界。自此,多个国家的军事要塞、海港船舰上开始配置无线电通讯设备,并在远洋航行的船舶与陆地保持联络,保障海上安全以及军事通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无线电技术的传播
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一日(1897年5月2日)《时务报》第25册刊出译文《无线电报》,这是无线电报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。自此,拉开了无线电报经由期刊传播的序幕。早期的无线电报技术传播主要以综合类期刊为主,多为介绍新鲜事物的文章,随后才出现了介绍原理的科技类论文,其中不乏最新的技术及发明的篇目。随着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,在期刊中传播的内容也有所变化,出现了诸多法令性的文章。从晚清后期期刊中传播的文章来看,已自成体系,为其今后专业期刊的出现以及学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。